玉米常见病害图片和防治方案
细菌性顶腐病
在玉米抽雄前均可发生。典型症状为心叶呈灰绿色失水萎蔫枯死,形成枯心苗或丛生苗;叶基部水浸状腐烂,病斑不规则,褐色或黄褐色,腐烂部有或无特殊臭味,有粘液;严重时用手能够拔出整个心叶,轻病株心叶扭曲不能展开。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流行,害虫或其它原因造成的伤口利于病菌侵入。多出现在雨后或田间灌溉后,低洼或排水不畅的地块发病较重。
①叶缘缺刻型。感病叶片的基部或边缘出现“刀切状”缺刻,叶缘和顶部褪绿呈黄亮色,严重时1个叶片的半边或者全叶脱落,只留下叶片中脉以及中脉上残留的少量叶肉组织。
②叶片枯死型。叶片基部边缘褐色腐烂,叶片有时呈“撕裂状”或“断叶状”,严重时顶部4~5叶的叶尖或全叶枯死。
③扭曲卷裹型。顶部叶片卷缩成直立“长鞭状”,有的在形成鞭状时被其它叶片包裹不能伸展形成“弓状”,有的顶部几个叶片扭曲缠结不能伸展,缠结的叶片常呈“撕裂状”、“皱缩状”(注意:该症状容易与“玉米疯顶病”混淆,区别在于该病的叶片边缘有明显的黄化症状,叶片变形、扭曲症状轻于“疯顶病”)。
④叶鞘、茎秆腐烂型。穗位节的叶片基部变褐色腐烂的病株,常常在叶鞘和茎秆髓部也出现腐烂,叶鞘内侧和紧靠的茎秆皮层呈“铁锈色”腐烂,剖开茎部,可见内部维管束和茎节出现褐色病点或短条状变色,有的出现空洞,内生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,刮风时容易折倒。
2006年摄于邯郸市馆陶县⑤弯头型。穗位节叶基和茎部发病发黄,叶鞘茎秆组织软化,植株顶端向一侧倾斜。
⑥顶叶丛生型。有的品种感病后顶端叶片丛生、直立。
2006年摄于邯郸市馆陶县⑦败育型或空秆型。感病轻的植株可抽穗结实,但果穗小、结籽少;严重的雌、雄穗败育、畸形而不能抽穗,或形成空秆(注意:该症状与“缺硼症”相似,但缺硼一般在砂性土、保肥保水性差、有机质少的地块,且长期持续干旱时发生;而该病是在多雨、高湿条件下发生)。病株的根系通常不发达,主根短小,根毛细而多,呈绒状,根冠变褐腐烂。高湿的条件下,病部出现粉白色至粉红色霉状物。
1、加快铲趟进度,促进玉米秧苗的提质升级。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气加快铲趟进度,排湿提温,消灭杂草,以提高秧苗质量,增强抗病能力。
2、及时追肥。玉米生育进程进入大喇叭口期,要迅速对玉米进行追施氮肥,尤其对发病较重地块更要做好及早追肥工作。同时,要做好叶面喷施微肥和生长调节剂,促苗早发,补充养分,提高抗逆能力。
3、科学合理使用药剂。对发病地块可用广谱杀菌剂进行防治,如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%甲基托布津加“蓝色晶典”多元微肥型营养调节剂600倍液(每桶水25克)或“壮汉”液肥500倍液均匀喷雾。
4、对严重发病难以挽救的地块,要及时做好毁种。
玉米锈病的症状
玉米锈病在黄淮海区域为气候性病害,该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是热带气旋的活动。有台风携带热带亚热带地区的病原菌,通过大范围、长距离的扩散传播到黄淮海区域,再加上降水带来的高湿环境,锈病就会打破休眠,露出它的本来面目,玉米植株此时也会变得锈迹斑斑了。
玉米锈病由多堆柄锈菌引起,通常广泛分布在热带、亚热带地区,近几年在温带地区也时常发生。玉米锈病主要是侵染玉米叶片,严重时也可侵染玉米果穗、苞叶乃至雄花:在发病中度的田块,可减产10%~20%,严重时可减产50%以上,部分地块甚至绝收。
玉米锈病的防治
病原菌夏孢子随风雨和气流在田间传播,散户小范围防治很难有效阻断病害的流行,建议各地尽快开展应急性的统防统治工作,确保玉米南方锈病得到全面控制。对显症地块,视发病严重度,气候条件,隔7~10天再喷一次药剂。重点部位是棒三叶。
药剂选择很关键:此时喷药时一定要选择活性特别高,内吸性强的药剂进行喷药防治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至吐丝期使用 氟环唑、丙环唑、苯醚甲环唑、戊唑醇、嘧菌酯、吡唑醚菌酯、井冈霉素、噻呋酰胺、氯溴异氰尿酸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。如果前期没有预防住,在锈病发病初期喷施,也可以控制锈病的发病程度,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产量的影响。
常见玉米除草剂药害类型
1.烟嘧磺隆(磺酰脲类)药害
玉米3叶~5叶期喷施烟嘧磺隆后5~10天,玉米心叶褪绿、变黄,或叶片出现不规则的褪绿斑。有的叶片蜷成筒状,叶缘皱缩,心叶牛尾状,不能正常抽出。玉米生长受到抑制,植株矮化,并且可能产生部分丛生、次生茎。药害轻的可恢复正常生长,严重的影响产量。
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
如果除草剂药害严重,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,如不仅可以促进植株生长,还能有效减轻药害。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有赤霉素(920)、芸苔素内酯、复硝酚钠等。若乙草胺、2,4-二氯苯氧乙酸、二甲四氯等造成的药害比较严重,可将赤霉素、吲哚乙酸、芸苔素内酯混合,用清水稀释500~600倍进行喷雾,连续喷施2~3次可有效缓解药害。
玉米缺磷有哪些危害症状?该如何解决?玉米缺磷防治措施
玉米缺磷是常见缺素性生理病害,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,与两个时期容易引起玉米缺磷症,玉米幼苗期和玉米开花期,那么,玉米缺磷有哪些危害症状呢?该如何解决呢?
玉米缺磷的危害症状:
玉米缺磷嫩株敏感,植株矮化,叶尖、叶缘失绿呈紫红色,后叶端枯死或变成暗紫褐色。紫色是因玉米植株体内糖代谢受阻,叶中积累糖分较多,促进花色素苷的形成,使植株带紫色。苗期缺磷,茎和叶片暗绿带紫红色,从下部叶片开始,先是叶尖干枯,沿叶缘向基部蔓延,进而呈暗褐色,以后逐渐向幼嫩叶片发展。
根系发育不良,茎部衰弱,细长。孕穗至开花期缺磷,糖代谢与蛋白质合成受阻,雌穗减少,分化发育不良,花丝延迟抽出,授粉受阻,使受精不良,籽粒不充实,甚至空穗。果穗卷曲,穗顶缢缩,会出现秃顶、缺粒与粒行不整齐现象。
一、防治方法
1.应根据植物的分析、土壤试验结果和缺素症性能做出正确的诊断。
2.推广腐熟的有机肥和磷肥的基础施用,采用配方的施肥技术,按量补充玉米肥料元素的不足。
3.发现缺磷时,前期开沟后可施用21公斤/亩的磷酸二铵,后期叶面喷施0.4%的磷酸二氢钾溶液,或者喷洒2%的普钙溶液。
二、磷对玉米磷的影响
在细胞分裂、开花和结果中起着重要作用,提高作物的抗逆性(抗病性、抗寒性、抗旱性),促进根系发育,特别是侧根和细根的生长,加速花芽分化和早期开花成熟起着重要作用。磷还参与重要的生理活动,如能量转化、光合作用、糖和淀粉的分解、营养运输和作物的性状遗传。
玉米茎腐病有哪些症状表现?
玉米茎腐病在苗期表现为茎基腐,在成熟期表现为青枯,因此也叫玉米青枯病。
(1)玉米茎基腐病表现:玉米茎基腐病主要侵染玉米根部及茎基部,病菌自根系侵入,在植株体内蔓延扩展。在苗期剖根或茎基部检查时发现,木质部变褐,严重的初生根、次生根坏死、腐烂,造成根部和茎基部腐烂,引起倒伏或整株枯死。
地上部分表现为中下部叶片边缘变黄变褐,严重的整株叶片枯黄。玉米茎基腐病在乳熟后期-蜡熟期为显症高峰期。病株起初表现萎蔫,全株叶片突然褪色,无光泽,叶片自下而上失水变成青灰色并干枯,呈现青枯症状。
(2)玉米细菌性茎腐病表现:玉米细菌性茎腐病是在玉米l0多片叶时大喇叭口期前开始发病,首先植株中下部的叶鞘和茎秆上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病斑,病菌在侵染茎秆、心叶的过程中,造成生长点组织坏死、腐烂,心叶失绿萎蔫,易拔出,然后造成病株组织软化、腐烂,并散发出腥臭味。病株容易从病部折断,不能抽穗或结实,一般发病率即相当于损失率。
化学防治。玉米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及早用77%可杀得WP600倍液或农用链霉素4000~5000倍液喷雾防治;玉米茎基腐病则亩用57.6%冠菌清15~20g对水30kg喷雾防治。
玉米茎腐病的防治方法
1、农业防治
(1)合理轮作,防止土壤中大量积累病原菌。
(2)收获玉米后,及时将田间的残体、病株清理干净,并集中沤肥,减少初侵染源。
(3)合理密植,改善田间的小气候,为玉米的生长创造适宜环境。
(4)避免偏施氮肥,增施钾肥,采用高畦栽培的方式种植玉米,不可大水漫灌。
(5)降雨后应及时排出田间的积水,适时中耕松土。
(6)一旦发现病株,应立即拔除,并带至田外集中烧毁。
2、药物防治
(1)每50公斤玉米种子,用100-150克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兑水拌种。
(2)细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,喷施77%可杀得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。
(3)真菌性茎腐病发生初期,亩用15-20克57.6%冠菌清兑水30公斤,然后进行喷雾。
主要危害叶片,严重时也可为害苞叶和叶鞘。田间发病一般始于下部叶片,逐渐向上发展。发病初期,在叶片上产生椭圆形、黄色或青灰色水浸状小斑点。后沿叶脉迅速扩展并不受叶脉限制,形成大小不等的长梭形萎蔫大斑,一般长度5-10cm,宽度1cm左右,有的长达15-20cm,宽2-3cm,灰绿色至黄褐色。发病严重时,病斑常汇合连片,引起植株过早枯死。田间湿度较大或大雨过后或有露时,病斑表面常密生一层黑灰色霉状物,即病菌的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。受害玉米果穗松软,籽粒干瘪细小,穗柄紧缩干枯,严重时果穗倒挂。
防治方法
①药剂防治。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,在抽雄前后,当田间病株率达 30%以上,病叶率达 20%时,可选用下列药剂防治:25%丙环唑乳油2000倍液;或25%异菌脲可湿性粉剂300~500倍液;或20%嘧菌脂水分散粒剂3000倍液。
②农业措施。轮作倒茬深翻可减少菌量;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,可减少初侵染源;发病初期,打掉下部病叶,可减轻发病程度;适期早播,有避病作用;加强肥水管理,可提高抗病力。
玉米叶斑病重在预防,可在玉米喇叭期及时进行防治,药物可选用7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,或50%多菌灵活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,或755清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,进行叶面喷施,7天/次,连喷2-3次,可有效控制玉米叶斑病情的发展。
病状 主要为害叶鞘,也可为害茎秆,严重时引起果穗受害。发病初期多在基部1—2茎节叶鞘上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病斑,后扩展融合成不规则形或云纹状大病斑。病斑中部灰褐色,边缘深褐色,由下向上蔓延扩展。穗苞叶染病也产生同样的云纹状斑。果穗染病后秃顶,籽粒细扁或变褐腐烂。严重时根茎基部组织变为灰白色,次生根黄褐色或腐烂。多雨、高温持续时间长时,病部长出稠密的白色菌丝体,菌丝进一步聚集成多个菌丝团,形成小菌核。
防治方法 (1)清除病原及时深翻消除病残体及菌核。发病初期摘除病叶,并用药剂涂抹叶鞘等发病部位。(2)选用抗(耐)病的品种或杂交种,如渝糯2号(合糯×衡白522)、本玉12号等。实行轮作,合理密植,注意开沟排水,降低田间湿度,结合中耕消灭田间杂草。(3)药剂防治 用浸种灵按种子重量0.02%拌种后堆闷24—48小时。发病初期喷洒1%井冈霉素0.5kg对水20比g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、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50%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、50%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—1000倍液;也可用40%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50%农利灵或50%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000—2000倍液。喷药重点为玉米基部,保护叶鞘。(4)提倡在发病初期喷洒移栽灵混剂,具体方法见移栽灵混剂使用指南。
玉米黑粉病又名瘤黑粉病,是常见的玉米病害之一,由玉米黑粉菌侵害所致。玉蜀黍黑粉菌所致的玉蜀黍病害,为害茎、叶、雌穗、雄穗、腋芽等幼嫩组织。玉米黑粉病为害植株地上部的茎、叶、雌穗、雄穗、腋芽等幼嫩组织。受害组织受病原菌刺激肿大成瘤。病瘤未成熟时,外披白色或淡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,以后变为灰白或灰黑色,最后外膜破裂,放出黑粉即病菌厚垣孢子。病瘤形状和大小因发病部位不同而异。叶片和叶鞘上瘤大小似豆粒,不产生或很少产生黑粉。茎节、果穗上瘤大如拳头。同一植株上常多处生瘤,或同一位置数个瘤聚在一起。植株茎秆多扭曲,病株较矮小。受害早,果穗小,甚至不能结穗。该病能侵害植株任何部位,形成肿瘤,破裂后散出黑粉,别于丝黑穗病。丝黑穗病一般只侵害果穗和雄穗,并有杂乱的黑色丝状物。
防治方法
(1) 种子处理:播种前用种子重量0.5%~0.7%的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,或种子重量0.4%的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拌种。(2)农业防治:选用抗 病品种。不偏施氮肥,不施用含有病菌或未经充分腐熟的农家粪肥。及时防治害虫,减少耕作机械损伤。结合苗期田间管理,拔除病株,带出田外集中处理。加强水 肥管理,玉米抽雄前后防止玉米受旱。拔节期至成熟期,将病瘤在成熟破裂前切除,并深埋。结合玉米收获剔除病株及病残体,玉米秸秆不要堆放在田间地头。重病 区应实行2~3年的轮作。(3)药剂防治:在玉米即将抽穗时,用1%的波尔多液喷雾。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喷 雾。
玉米大斑病的典型证状是由小的病斑迅速扩展成为长棱形大斑,严重的长达10-30公分以上,有时几个病斑连在一起,形成不规则形大斑。
病斑最初水浸状,很快变为青杰色,最后变为黑色霉状物,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。
喷药防治。对于价值较高的育种材料及丰产田玉米,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、25%苯菌灵乳油800倍液、40%克瘟散乳油800-1000倍液、农抗120水剂200倍液,隔10天防一次,连续防治2-3次。